在今天的世界同花易配,武器的力量和影响力一直是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提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核武器。
然而,还有一种武器,虽然不像核弹那样声名显赫,却在近年来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的外交风波。
2008年5月28日,超过100个国家联合要求销毁这种武器,它也因此成为了国际禁用武器之一,而中国却坚决拒绝在相关协议上签字。这个决定让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武器,竟然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这种武器就是集束弹药。顾名思义,集束弹药是一种能够在一个母弹体内携带多颗子弹药的武器系统。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天女散花”。当母弹被发射或投掷到目标区域上空时,会释放出数十甚至数百颗小型炸弹,覆盖一大片区域,从而实现对人员、车辆或设施的密集打击。
展开剩余90%根据国际红十字会和《集束弹药公约》的定义,这种武器通常由飞机、火炮或导弹投射,每颗子弹药的重量通常在20公斤以下,并且在撞击时自动引爆。正因为这种“弹药内有多个子弹”的特性,它也被形象地称为“子母弹”。
与传统炮弹相比,集束弹药的最大优势是杀伤效率高,攻击范围广。普通炮弹通常需要精准命中才能有效,而集束弹药依靠的是广泛覆盖,特别适合打击分散部署的部队或移动目标。
这种设计思路其实早在二战期间就已萌芽。1940年,纳粹德国研发的SD-2反步兵炸弹被视为集束弹药的雏形。当时德军试图用这种方式应对盟军的散兵阵型,虽然技术粗糙,但其基本思路已经显现。战后,各国纷纷在此基础上改进,尤其是美苏两大阵营,把集束弹药作为常规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大力发展。
在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场上大规模使用集束弹药,它成为了“滚雷行动”的常客。数据显示,美军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投下了数百万颗集束炸弹,其中老挝至今仍有大量未爆弹遗留在田间,导致了频繁的平民伤亡事件。
从简单的反步兵炸弹到如今的可制导智能系统,集束弹药的演变展示了军事科技的两面性:既追求战术优势同花易配,又难以逃避伦理争议。
了解了集束弹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后,我们就能明白,真正让它成为焦点的,并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在实战中留下的深远影响。
那么,集束弹药在真实战场上的应用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集束弹药被贴上“恐怖”标签,主要是因为它在多次冲突中的实际表现。历史上,多个国家曾使用集束弹药,尤其是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行动,更是留下了至今未愈的创伤。
1965年到1973年,美军向柬埔寨投放了超过23万枚集束炸弹,覆盖了11万多个地点;而在越南,仅“滚雷行动”中就投下了百万吨级的炸弹,其中集束弹药对平民区的无差别破坏,成为了战争史上备受诟病的一页。
国际组织的报告显示,由于集束弹药的污染,老挝17个省份长期受困,尽管民间排雷工作持续了数十年,但仍未彻底解决。进入近几十年,集束弹药的阴影并没有消失。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及其盟友使用了约6.1万枚集束炸弹,散布了2000万颗子弹药;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英联军又投放了近1.3万枚。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武器战后遗留下来的未爆弹,成了平民日常生活中的隐形杀手。例如在阿富汗,美国2001年至2002年投下的集束炸弹,至今仍偶有爆炸事件发生,当地的孩子在田间玩耍时可能触发未爆炸的子弹药。
这种“战后之战”的残酷同花易配,使得集束弹药背上了“代际危害”的恶名。近年来,集束弹药又在俄乌冲突中成为了焦点。
2023年,俄罗斯被曝使用RBK-500型集束炸弹对乌克兰军队阵地进行大规模空袭,乌克兰方面也得到了西方援助的集束弹药进行反击。双方均未签署《集束弹药公约》,使得这种武器在战场上不受限制。
乌军士兵甚至形容集束弹药效率极高,但效率背后是平民区面临的风险。这种武器的子弹药覆盖范围广,难以精准区分军事目标与民用设施。俄罗斯方面对使用集束炸弹的消息则没有作出回应。
2025年7月,泰国军队在柬埔寨边境使用集束弹药的事件再次引起关注,柬埔寨政府强烈谴责其对人类生命的不尊重。由此可见,集束弹药的阴影不仅在历史上延续,甚至蔓延到今天。
这些事件表明,集束弹药的问题远不止于其即时杀伤力,更在于其长期的社会成本。当国际社会意识到这一点时,围绕着限制和禁止这种武器的全球行动随之展开。
那么,各国是如何尝试约束这种武器的?中国又为何选择站在公约之外?
面对集束弹药带来的人道主义后果,国际社会开始共同采取行动。2008年,由111个国家共同起草的《集束弹药公约》在爱尔兰诞生,核心要求非常简单:缔约国承诺不研发、不使用、不储存集束弹药,并销毁现有库存。
这个公约被视为全球军控的重要一步,截至2025年,已有123个国家加入。然而,主要的集束弹药拥有国——如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均未签字。这种缺席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复杂的国际安全考量。
中国没有签署公约的原因需要从现实政治和自卫需求两个方面来理解。中国是在上世纪80年代才掌握集束弹药技术,远晚于美俄,库存量也相对较少。中国一直强调,这类武器仅用于自卫目的,而非主动攻击。中国认为,当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单方面放弃威慑性武器可能削弱国防能力。
正如中国官方所表述的,如果所有拥有集束弹药的国家都同意销毁,中国愿意积极支持。然而,在全球没有达成共识之前,保留自卫武器是合理的选择。
这种立场与美俄类似。美国虽然未签署公约,但在乌克兰危机中仍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俄罗斯则在批评乌方使用的同时,也在保持自己的集束弹药库存。
而公约本身也存在执行漏洞,并非所有类型的集束弹药都被完全禁止,某些改进型被排除在外。
近年来,中国也在研发更智能的集束弹药,比如PBK-500U型号,具备目标识别和延迟引爆功能,旨在减少误伤风险。技术升级的本意是减少人道危害,但国际社会担忧这可能导致武器扩散。中国主张通过技术规范来平衡军事需求和伦理约束,而不是全面禁止。
中国拒绝签字,实际上是一种谨慎的防御策略。在全球尚未达成对等承诺之前,保持一定的威慑力符合国家利益。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排雷援助,帮助柬埔寨清理未爆弹药,展现了负责任的态度。这场博弈背后,实际上是国家安全与人道主义原则的艰难权衡。
集束弹药无疑是一种争议巨大的武器,它高效,却也残忍;它被百国联名要求禁止,但依然被一些大国所拥有。
中国拒绝签字,并非漠视人道,而是基于现实安全的考量。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自卫权和全球责任之间需要的是平衡,而非单方面的让步。
其实,无论武器如何先进,真正的胜利永远不应建立在平民的痛苦之上。中国始终倡
发布于:天津市腾思控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